2025年11月15日,由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西北人口》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西部人口发展论坛(2025)”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举办。该论坛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8届,已成为人口学界的学术盛会和重要交流平台。本次第19届论坛以“数智时代西部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围绕人口与发展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我校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师生代表二十余人参会。



11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毛锦凰教授主持。中国人口学会会长杨文庄,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翟振武,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杨成钢教授,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管新帅教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冯磊先后致辞。管新帅代表兰州财经大学,对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发展的中国人口学会及兄弟高校表示诚挚感谢。管新帅强调,西部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不了解西部就难以全面把握中国人口发展全局。他指出,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把握关键矛盾,开展面向“真实世界”的研究;要加强学术研究的针对性,推动理论与现实融合,为生育支持、家庭发展与人口结构优化等提供实证支撑。

开幕式之后两个阶段的主旨发言,先后由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帆教授和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建国教授依次主持。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人口与经济》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童玉芬教授做了题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目标与实践路径》的主旨报告。她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教育水平提升推动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素质型红利加速释放。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均衡,具体体现在质量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和分布合理四个维度。今后应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推动长期均衡发展,围绕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养老转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四条路径,为优化人口结构提供实践方向。

《人口研究》常务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陈卫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教育预测的结果》的主旨发言。他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DP发展趋势高度一致。基于人口预测的结果显示,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减少,但在校规模仍将保持增长;在未来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有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广州研究员做了题为《AI时代微观人口大数据机器学习方法与应用研究》的主旨发言。他系统介绍了人口大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在人口特征分类、参数估计与风险预测等领域的应用。他还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为科研带来新机遇与挑战,要求研究具备可重复性,并呼吁研究者突破“AI信息茧房”,在信息过载中保持科学判断力。

四川大学王卓教授做了《投资于人: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的特征与效应》的主旨发言。她指出,提出《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是我国首次出台的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是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该政策立足低生育率与人口规模缩小的现实,推动人口发展战略由汲取红利转向反哺发展,通过补贴、托育、教育减负与税收优惠等方式系统性支持家庭,意味着着人口工作从“控制”向“支持“转型。她强调,应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与可持续性,加强跨领域协同,构建“家国共担”的育儿成本制度框架,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西北人口》主编、兰州大学贾洪文教授,做了题为《金融资产持有对居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CFPS的经验证据》的主旨发言。他认为,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加剧,加之家庭资产流动性不足、过度负债等问题,家庭经济脆弱性上升。在此背景下,提升家庭经济韧性,增强其抵御冲击与平滑消费的能力,已成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他强调,尽管家庭投资产品日益丰富,我国家庭仍普遍偏好储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这不仅制约财富增长,也削弱了抗风险能力。扩大金融资产规模对家庭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资产与人力资本积累产生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对家庭福利的提升及波动抑制效应,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并呈现区域递增特征。
在主旨发言之后,论坛共设置四个分论坛,其主题分别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城乡人口流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高就业质量、人口老龄化与人力资本”“数字金融、特殊群体与政策治理比较”。《兰州财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播、博士生导师韩君教授作为第二分论坛点评嘉宾,与汇报交流的论文作者和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分论坛一第一单元由西南石油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刘金华教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王学义教授首先就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进行发言。他阐释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和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模型,并梳理了国际上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他强调,二者的协同是一个深刻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理论认知、国际经验、现状测度、机制设计与政策工具的全链条创新,关键在于打通传导路径和构建协同机制。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雪燕教授围绕西部人口结构的多维变迁与风险治理进行发言。她提出西部人口存在老龄化快速发展、少子化趋势难逆、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显著、外围区域持续收缩等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带来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下降、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弱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失衡、基层社会治理失效以及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断裂与社会融合的风险。她建议,国家层面构建区域协调的制度保障体系、区域层面推进人口与发展的动态适配、基层层面夯实乡村与社区的风险防控基础,促进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吕昭河教授探讨了生育政策转变的市场逻辑。他认为在人口结构性困境与市场化交织的背景下,市场面临着劳动力要素数量与质量供给不足的双重危机、“纳税人”和“偿付者”的代际断裂以及“消费者”净减少叠加结构性消费力减退的市场困境。他建议应通过生育政策重构生活的意义,将生育支持视为全社会的公共产品,通过立法保障育儿者的“时间主权”、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措施,促进人口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李通屏教授围绕有效需求与人口经济学重构进行了发言。他强调要通过深刻把握人口经济学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口负增长时代的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特征和西方人口负增长理论的局限,并深入总结关于人口负增长的优秀研究成果,才能创新和重构中国人口经济学的路径。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葛强·琼达教授从人口流动视角分析了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挑战。通过分析人口流动数据和旅游资源及经济效益,她认为人口流动为西藏注入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据此,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积极推进各地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旅游合作区建设;牢牢守住生态旅游资源红线,为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做好护盾。

分论坛一的第二单元由《甘肃社会科学》马大晋主编主持。贵州财经大学周文副教授首先以“劳动力老化与劳动生产率——兼论人工智能的强化效应”为题展开分享。他系统梳理了劳动力老龄化与人工智能相关研究脉络,强调应深入把握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演变规律与人工智能的赋能机制,并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接着,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宋奕馨、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园园、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家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薛晴予分别就人工智能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智慧养老、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宽带乡村”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等议题作了报告。浙江工商大学李怀政教授对本单元汇报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二由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陈南旭教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贡布泽仁副教授以“青藏高原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牧民家庭流动、城乡链接与生计发展”为题进行发言。他通过比较研究提出搬迁牧民仍依赖牧区资源,而合作机制增强村庄重要性,线上平台优化了市场参与;社区再组织化呈现社会网络多元、生活与产业协同及草原生产配置多样三大特征,为迁后发展提供了持续支撑。西南石油大学土测院党委副书记何雨洋聚焦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环境对就业韧性的影响进行发言,提出社会文化环境能正向提升就业韧性,心理资本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而组织支持感则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这一结果为增强教师队伍稳定性、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郑斐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意愿的显著影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文琢通过多维度实证研究,揭示了村级基本公共服务对缓解农村多维贫困的有效作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许朗琅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四类特征并提出精准帮扶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昌桦从社会系统理论出发,剖析了农村人口变迁对乡村结构的多重影响与调适机制;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董济宇借助双重差分模型,证实城乡融合政策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效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刘佳鑫构建TOE-P分析框架,解析数智技术赋能山区老年健康治理的困境与路径;商洛学院本科生童恒玉则通过实证分析,阐明数字终端接入如何通过数字金融参与推动农村家庭生计转型。最后,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逯进教授、兰州财经大学韩君教授对本单元的汇报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三由《兰州学刊》编辑部主任王望主持。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徐洋洋认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扎实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基础,弥合中老年数字鸿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路径。巢湖学院经济学院林天水副教授的发言探讨了农村老年健康贫困的代际传递,认为农村老年健康贫困存在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子女外流对健康贫困代际传递产生复杂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社区支持在阻断健康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重要的缓冲作用,子女外流与社区支持存在替代性调节效应,调节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马琦峰从教育人力资本的视角,论证了将老年人口大国转变为老年人才资源大国的潜力与路径;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郑旭刚研究了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政策如何影响青年的公共部门就业偏好与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启航对就业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潜在类别划分,并检验了不同类别对劳动者心理健康的差异化影响;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贾灿实证检验了父母延迟退休这一行为对其子女就业状况的因果效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飞扬分析了子女所持有的不同孝道观念对其父母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复杂影响;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马晓春分析了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如何通过提升健康资本来减轻家庭照料的经济负担;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铭宣则通过精算模型,模拟评估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职工养老金体系收支平衡的长期效果。最后,河北大学王朋岗教授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杨华磊教授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四由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西北人口》编辑部副主任祝伟主持。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魏建平教授通过中日韩低生育率治理比较研究,认为三国在面临“东亚低生育率陷阱”时的政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单纯经济激励难以突破高成本与性别不平等等结构性制约,需推动从“补偿型”政策向“发展型”体系转变,通过经济、教育、性别等多维度协同改革实现根本治理。中共林芝市委党校科研科科长、高级讲师格桑次仁分享了对西藏墨脱县族际通婚的研究,当地通婚呈现波动增长、“门——藏”主导、县城集聚等特点,其影响因素构成一个涵盖经济理性、文化吸引、社会网络、历史积淀、政策引导与情感驱动的复杂系统。他强调,经济社会结构从单一静态走向多元动态,是理解墨脱族际通婚特征与演变趋势的宏观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婷分析了隔代照料在城乡间的模式差异,并提出五条高质量发展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崔伟芳汇报了适用于中国研究生的多维度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和应用;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娜通过组态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幸福感提升存在自然——社会——金融——人力资本驱动的三类路径;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程晓芮基于乌蒙山区调查,揭示健康、失业与自然灾害风险对脱贫户生计韧性的削弱作用;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曾叶茜发现老年劳动参与通过经济挤入效应显著提升子女生育意愿,且在女儿与城镇家庭中更显著;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瑞预测2025—2050年甘肃省托育需求将持续下降,且城乡资源不均衡问题突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林隆轩则指出智能健康设备通过提升安全感与健康信心,显著促进老年人医疗消费向“量增质优”转变。





本届论坛延续了历届论坛的传统,聚焦人口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为理论创新、政府决策提供了高质量交流平台,并特别重视青年人口学者的交流与互动。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我校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推动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宝贵智慧。